产业人才缺口高达数十万
农机装备人才流失严重 亟待一流学科牵引
本报记者 张 晔 实习生 季天宇
“我们每年研发投入1.5亿元,引进专业人才150人。”说起人才,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必友心情复杂,因为引得来留不住,“同样是学机械工程,到农机厂和汽车厂的待遇、社会地位相差太大。”
这样的现象在高校也屡见不解。以江苏大学为例,这所高校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为国家输送了近9万名农机装备人才和全国超过1/3的农机龙头企业管理者。但是,近些年来,许多农机专业的学生进了学校就想尽办法转专业。
人才和科技支撑不够是造成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行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反之,农机装备产业获利能力的不足,加剧了产业吸引力下降和人才流失,导致产业缺乏高端人才力量的支撑。
农业装备人才培养逐年走下坡路
加快推进农业装备产业升级,关键靠人才。
然而,由于国家学科设置调整以及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农业装备领域的人才培养数量从上个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之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大量农机科研院所转制求生存,省级以下农机科研院所基本消亡,几所纯农机学科的大学均改名易帜,如北京农机学院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后又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机学院更名为山东工程学院后又合并成立山东理工大学,洛阳农机学院更名为洛阳工学院后又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四川农机学院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后又合并成立西华大学等。农业院校的农机学科也纷纷调转学科方向,专注农业装备领域研究的高校和学科也越来越少,原有农机科技创新体系被打破,而新体系尚不完善,农机化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弱化。
与此同时,高校农机专业招生难,所培养的人才向其他产业流动现象也比较突出。
以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为例,全国863家研究生招生单位中,仅28家招收农业机械化(农业装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且招生计划数不足700人,仅占当年拟录取总人数(约70万)的千分之一,相关本科专业招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仅2019年,农机装备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招生人数占比0.1%,形成恶性循环。
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我国农机装备产业人才缺口高达44万人。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年平均利润率不足5%,导致农机装备产业无法吸引高端人才力量支撑。
“当前,农机装备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匮乏、农机装备人才短缺、农机农艺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说,究其原因,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在农机装备领域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高校对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均不足以支撑我国农机装备的产业升级。
培养高质量人才亟待一流学科牵引
加快推进农机装备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农机装备领域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目前农业机械所在的农业工程学科,仅有两个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占国家所有一流学科的0.43%,且这两个学科主要特色和优势研究领域覆盖面较小,难以引领带动整个农机装备领域。
颜晓红建议,国家应大力加强农机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为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聚焦战略急需,将农机人才培养纳入定向公益性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农机专项招生计划,面向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定向免费开展农机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并设立农机人才培养专项奖学金,为我国农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储备足够的人才。
二是面向“三化”,加强农机装备一流学科建设。在当前全国仅有两个农业工程一流学科的情况下,建议再增加2—3个以农机为主要特色、综合实力强的相关高校农业工程学科列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三是根植企业需求,增强高端农机装备科研专项支持力度。设立国家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或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提升我国农机装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形成我国行业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基地和创新发展引领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并多次强调要发展现代农机装备,加快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专家建议,我国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统一谋划农机科技创新布局,系统梳理农机核心技术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