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8月27日电 题:北岳恒山脚下的“药财”之路
作者 杨佩佩
塞北的初秋,有些微凉,北岳恒山脚下的小村庄依然是忙碌的景象。27日,现年56岁的李计军正在自家种植的黄芪地间锄草,他从未想过,5年前,一次破釜沉舟的决定让自己依靠药材脱贫,走向致富路。
李计军是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南村镇下白羊村村民,曾是一名贫困户。从前,他们一家五口人靠着十亩坡地生活,主要种植胡麻。每亩地能卖300元左右(人民币,下同),一年到头也没什么收入。
5年前,随着当地大力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的黄芪保育发展模式,李计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家中十亩坡地全部改种黄芪。如今,每亩地年收入可达万元。“这药材种植时间越久越值钱,去年,我刨了4亩地的黄芪,企业直接收购,收入4万多元。”
地处恒山东麓的广灵昼夜温差大、光照强,部分山区地带海拔高度达1200至2100米。因独特的山区气候,其成为道地中药材恒山黄芪主要产地之一。现有适宜黄芪生长的坡地10万多亩,有近2万亩进行人工仿野生种植,其余均以野生状态存在。
广灵县官方表示,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专家组多次对广灵县长江峪、白羊峪、圣眷峪三条沟域黄芪种质资源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调查研究,并将广灵野生黄芪分成原生区、繁育区、抚育区三个板块。
为更好地发展野生黄芪产业,由当地企业山西恒广北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种植该区域面积为3.9万亩的野生黄芪。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将野生黄芪产业发展为当地扶贫开发的一项举措。
该企业负责人孙和介绍,近年来,企业共带动当地14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4332人参与收益分红,同时,为他们提供种植、管护、采挖、加工等工作,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三年时间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增收140多万元。
现年60岁的白树云便是其中一员,他已在该企业工作6年。“以前,靠着家中种植的十几亩地,每年收入近5000元。”白树云坦言,自从来企业打工,种植、锄草等多项工作让他的年收入超3万元,自己也因此脱贫。
为将野生黄芪产业打造为当地特色产业,近日,广灵县举办野生黄芪生态原产地保育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建议下,将于今年启动广灵县野生黄芪生态原产地保育与高质量发展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义丰表示,恒山是道地黄芪的地域识别,推动黄芪产业与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沟域经济、乡村振兴等相结合,同时,促进黄芪产业与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的融合,带动当地更多民众脱贫致富。
广灵县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贫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野生黄芪产业只是该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灵县通过发展多项扶贫产业,于2019年退出贫困县序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