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让观众笑,就证明没排好”
本报记者 牛春梅
最地道的葡萄干要借着风和热,耗费时间自然风干,才能凝萃那醉人的甜蜜。前天,北京人艺官宣的今年第一部新戏《阳光下的葡萄干》,也是一部经历几十年岁月沉淀,终于被搬上人艺舞台的经典,个中滋味,导演英达最为了解。
拍卖会上邂逅母亲手稿
《阳光下的葡萄干》是一部美国经典作品,创作于1947年,首演于1950年,英达的母亲、北京人艺演员吴世良1963年将该剧翻译成中文。1963年,英达刚刚3岁,他并不知道母亲曾翻译过这部作品,只知道那时候母亲总喜欢坐在书桌前翻译作品。重新邂逅这部作品,是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我爱我家》的“铁粉”在上海一个拍卖会的预展上看到了这部作品的手稿,并告知英达。
为了以更合适的价格拍下手稿,英达本人并没有出现,而是由朋友委托没见过面的朋友去和拍卖方联系。虽然没见过那位在上海帮忙竞拍的朋友,也有人提示他汇款应该谨慎,但英达势在必得,还是冒险把钱汇给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最终成功拍得手稿。
拿到手稿后,英达上午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下午就来到人艺商量将这部作品搬上舞台。据悉,这部作品9月1日首演之际,图书也将同时出版上市,让这枚“葡萄干”多维呈现。“母亲是北京人艺的演员,她也一定希望把这部作品搬上人艺的舞台,就由我来替她完成心愿。”
剧情格外贴合今天生活
大家熟知的英达是著名情景喜剧导演,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也是北京人艺的导演。1987年,他在为北京人艺执导话剧《纵火犯》之后调入剧院,遗憾的是三十多年时间里,因为各种原因他再没有一部大戏在这里演出,直到此次偶遇“葡萄干”。今年5月,英达正式从北京人艺退休,总算是在退休前执导了自己在人艺的第一部大剧场作品。
这部戏讲述了一个美国黑人贫民家庭在获取了保险金突然能够改变生存境遇后,所面临的因改变而带来的挣扎与选择,以及他们用信心和梦想面对未来的故事。虽然迟到了这么多年,但英达认为,因为剧中美国的情况与当时的中国大不一样,并不是上演该剧最好的时机,“如果当初没有耽搁,由我父亲那辈演员演了这出戏,他们不一定能够理解这部作品,只能硬演,可能观众也很难理解。”他说,当时因为对美国情况了解有限,母亲把摩天轮翻译成“螺旋车”,“里面提到的超级市场,大家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现在排练该剧时,他总是一边排练一边吃惊地发现,剧中的情况和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格外贴合。
该剧由王茜华、金汉、徐菁遥、徐岑子、张福元等人艺优秀演员主演。因为遭遇疫情,剧组从1月份建组到现在已经整整7个月,但是线下排练时间只有1个月,时间不可谓不紧张。不过从现场呈现的片段来看,演员们都非常努力地去达到导演的要求。剧中故事发生在一个黑人家庭,但英达认为肤色和语言都并不重要,“我们如果只给观众展示黑人的外表、生活习惯,那是没有意义的,观众也不感兴趣,还是要去寻找人性共鸣的东西,要是让观众忘了这是发生在遥远的芝加哥的故事,觉得剧中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那我们就成功了。”
他认为,这部戏相当于《推销员之死》的“续集”,讲述一个贫困家庭拿到大笔金钱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这其中呈现出的人性是永不过时的。剧中人对钱的态度,和所有人群都很贴合,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也非常贴近。
不浪费剧中每一个包袱
情景喜剧导演是英达身上最显著的标签,他排的戏也难免带着喜剧的影子。他说,其实这部作品就是一部喜剧,自己会发掘其中的喜剧元素,尽量不浪费剧中的包袱,“英达导一部戏,最后没让观众笑,就证明没排好”。至于他的话剧作品会不会有情景喜剧的元素,他认为这两种艺术形式在他的作品中是彼此成就,“我导情景喜剧时会向话剧借力,而执导话剧时又会有情景喜剧的影子。”
英达透露,自己曾在两年前因“脑梗”住院,所幸恢复得比较好,才能执导这部作品。可以看得出来,他对这部作品非常看重,虽然嗓子不太好,精神状态大不如前,身体也很疲惫,但在现场依然和媒体侃侃而谈,尽自己最大能力为这出戏扩大影响,“到时候你们会看到这部戏把我的脑袋印在了海报上,这是北京人艺从没有过的,焦菊隐导演也没有。没办法,只要能给这个戏扩大影响,放就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