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故事)“全国林改第一县”:贫困户种养脱贫记
福州8月27日电 (郑江洛)“我家在2017年底实现了脱贫,随后,我以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形式,带动其余人共同发展。”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十方镇黎畲村村民肖俊钦在近期召开的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娓娓道来。
武平县位于龙岩市西南部,为闽浙赣交界处,是原中央苏区县,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2019年6月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
肖俊钦说,他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做过泥水工、进过工厂。但因读书少,又没技术,再加上自身残疾,每份工作都做不长久。
在镇扶贫办的动员下,肖俊钦转产参加了“梁野白兔”养殖项目,他逐步了解掌握了一些养殖技术,再加上扶贫资金的扶持,他的兔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后来还注册了“十方俊钦家庭农场”。
2017年,肖俊钦的农场实现存栏种兔200多只、肉兔800多只,年出栏满月仔兔和肉兔8000多只,当年就净挣5万多元(人民币,下同)。
“2017年底,镇里实施激励性扶贫项目,让我以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形式,带动他们养殖梁野白兔。”肖俊钦说,我为150多户贫困户发放种兔、兔笼、饲料等,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包回收服务。经过带动,镇里好些贫困户兔场都小有规模。
据武平县武东镇袁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范宜涛介绍,在实施激励性产业项目上,贫困户主要是参与种养业,武平县实施激励性扶贫项目616个,参与贫困户3978户12838人。同时,武平县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共引导26家龙头企业、67家专业合作社和124家家庭农场,帮扶带动4978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
武平县远耕象洞鸡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连桂兴说,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发展模式,创建象洞鸡生态养殖技术培训基地,免费为残疾人、党员、贫困户等提供象洞鸡养殖技术培训,公司辐射带动了周边800余户农户发展象洞鸡养殖,其中贫困户90多户。
王秀珍是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现任武平县优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因心中的大山情节,2013年她选择辞去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投身百香果种植和销售,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为扶持发展百香果产业,武平县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在每个乡镇建立了种植基地,为贫困户统一搭好棚架、流转好土地、提供优质种苗。
王秀珍创立的公司也采取“公司+农场+贫困户”模式,为400多户贫困户提供百香果种植技能培训、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等帮扶。村民通过种植百香果,2018年和2019年人均增收达6500元以上。
“在我们的带动下,400多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91户)投身百香果种植,2018年和2019年人均增收6500元以上。”王秀珍说,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来到农村,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