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19日电(记者 吴涛)人工智能,目前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也是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未来该如何快速发展?在18日举行的2020年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开源开放与生产力促进平行论坛上,人才、开源、算法等一些关键词频频被专家提起。
中国科协常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称,以5G、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领域的跨界融合,不断生成科技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谈到了人工智能的创新基础,他认为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变革,不变的是数据、算法和计算能力三者对人工智能的基础支撑。
“数据的获取,算法的应用以及计算能力的提升,又取决于人工智能芯片的性能。所以应该加大探索跨学科人工智能新算法的研究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 郑南宁指出。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刘景昶称,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和高度复杂的特征,这个领域的创新更需要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在创新中面临很多挑战,其中就包括开源开放。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称,人工智能的进步离不开人才、发展和创新这三个方面。
“中国目前是工程师红利期,如何把工程师红利培养为人工智能人才红利是关键。发展是指研究方向,尤其在深度学习方面。创新上开源很重要,一定要通过开源继续保持开放并和世界连接。” 沈向洋称。
旷视联合创始人唐文斌称,目前人工智能行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才不足,行业没有形成熟的行业标准和价值体系;场景碎片化,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算法;门槛也比较高,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建设一套自己的算法能力。以后要在这些方面努力。
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预计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内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特定技术方向和岗位上供需失衡比例尤为突出。
在论坛上,旷视发布AI加速计划,旨在通过技术开源开放,人才培养和产业标准制订三个方面助力AI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落地。据介绍, 旷视2020年3月对外开放的Brain++,可有效缩短80%算法从需求到落地的时间,整体降低55%的算法生产成本。(完)